“新医改方案刚落地,领导让我一周内评估社区慢病管理项目的可行性,可连‘卫生经济学模型’该怎么套用都一知半解……”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科长的焦虑,折射出万千医疗从业者的真实困境。在“健康中国”战略加速推进的今天,卫生政策解读与项目评估能力已成为职场晋升的“硬通货”,而理论与实践的割裂、时间与精力的稀缺,让无数人困在“学不会、用不好”的循环中。
2023年国家卫健委《“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到2025年,卫生健康管理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需达60%。政策压力下,医院、疾控中心、卫生行政部门纷纷增设“项目评估岗”,但岗位说明书上的“独立设计政策实施方案”“量化评估卫生项目效益”等要求,让仅有实践经验的从业者倍感吃力。
1. 实践导向的课程内核,告别“纸上谈兵”
中国人民大学“卫生政策与项目评估”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训”模式,学员通过《比较医疗政策》《健康经济学前沿理论与案例》等模块,直接参与医保支付改革、医联体绩效评估等真实场景的沙盘推演。例如,某卫健委学员在课堂上完成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评估模型”,后被应用于所在区域的医改试点验收工作。
2. 考核即实战,无需额外提交实践报告
根据招生简章,课程考核以“理论掌握+实践应用”双维度进行,学员在《卫生政策与项目评估》《定量研究方法》等课程中完成的政策分析报告、数据建模作业,即视为实践能力考核依据。这意味着学员无需单独提交实践报告,所有实战训练均融入课程设计,与日常工作场景无缝衔接。
3. 灵活学习攻克时间难题
“面授+网络”双轨制周末授课,配合《定性研究方法》《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等工具课,让学员在碎片化时间内掌握政策分析框架。一位三甲医院行政人员分享:“线上课程让我在夜班间隙完成了‘DRG支付改革模拟评估’,结业后直接主导了医院的成本核算优化项目。”
国务院《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明确要求强化卫生管理人才的决策支持能力。人大课程班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数据与人口健康》等课程,直接对标政策需求,助力学员在绩效考核、资源配置等改革中抢占先机。
2025年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在职课程班仅剩少量补录名额,报名通道即将关闭!课程结业后,满足申硕条件的学员可凭成绩单申请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费另计)。
立即联系在线老师,获取课程模块详解与报名材料清单,解锁“政策分析能力+职场竞争力”双提升通道!
(注:报名需提交身份证、学历证书扫描件及证件照,审核周期约3个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