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付费改革刚落地,科室成本核算指标就压得人喘不过气,连‘健康经济学模型’都成了院长例会的高频词……”某三甲医院医保办张主任的吐槽,道出了医疗从业者在医保改革浪潮中的集体焦虑。当“控费增效”成为医院管理的关键词,如何快速掌握政策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已从“加分项”变为“生存技能”。
2023年国家医保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要实现统筹地区、医疗机构、病种分组、医保基金“四个全面覆盖”。政策高压下,卫生管理人员不仅要懂临床,更要精于成本效益分析、卫生资源配置等经济学工具。而现实中,多数从业者面对“如何测算医保支付标准”“怎样平衡医疗质量与控费目标”等难题时,仍停留在“凭经验摸索”阶段。
1. 前沿理论直击改革核心
中国人民大学“健康经济学前沿理论与案例”课程,聚焦《健康中国战略与发展》《医疗保险与医疗政策》等模块,系统解析DRG支付改革、医保基金风险管控等热点。例如,课程通过“某省肿瘤医院医保支付方式转型案例”,拆解如何运用“成本-效果分析模型”优化诊疗路径,帮助学员建立政策落地的实操框架。
2. 案例教学连接政策与实践
课程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推演”模式,学员将模拟卫健委、医院管理者等多角色,参与“医保总额预算分配”“创新药械准入谈判”等沙盘演练。某基层卫生局学员反馈:“课堂上的‘县域医共体医保基金分配模拟’,让我主导完成了本地区医联体建设方案,获上级专项拨款。”
3. 工具赋能突破能力瓶颈
配合《定量研究方法》《卫生政策与项目评估》等课程,学员可掌握SPSS数据分析、政策仿真建模等工具,实现从“被动执行”到“主动设计”的跨越。一位民营医院运营总监坦言:“结业后用课程中的‘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将医院药占比从35%降至28%,直接提升年度净利润12%。”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强调“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明确要求卫生管理人员具备“循证决策”能力。人大课程班的《公共卫生与卫生政策前沿》《大数据与人口健康》等模块,直接对标政策需求,助力学员在医保支付改革、药耗集采等关键领域抢占先机。
2025年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在职课程班限额招生,即将截止!课程结业后,满足申硕条件的学员可凭成绩单申请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费另计)。
立即扫码联系在线老师,获取课程模块详解与报名材料清单,解锁“政策解读力+实操竞争力”双引擎!
(注:报名需提交身份证、学历证书扫描件及证件照,审核周期约3个工作日。)